目前经常使用的平衡数据结构有:B树,红黑树,AVL树,Splay Tree, Treep等。(典型用处,关联数据,即,hash map 或者 字典)
用跳表吧,跳表是一种随机化的数据结构,目前开源软件 Redis 和 LevelDB 都有用到它,
它的效率和红黑树以及 AVL 树不相上下,但跳表的原理相当简单,只要你能熟练操作链表,
就能轻松实现一个 SkipList。
插入,搜寻元素的复杂度都为O(logn)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今天有同学去面试,被问到了“跳表”这种数据结构,说实话我之前对它了解不多,于是上网查了跳表的资料,并在这里总结一下。
什么是跳表?要说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就要先从普通的有序链表说起。一个普通有序列表的结构如下:
我们可以看到,上图所示的链表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(-1表示最小值,1表示最大值,这是本文的一个约定),如果我们想要查找一个元素x,算法如下: 123 | cell *p = head;while (p->next->key < x) p=p->next;return p; |
上面这个算法得到了x元素的前驱或者所有大于x的元素中最小的一个元素。
基于上面这个链表,我们想要插入一个元素35的算法是: 12345 | p = find(35)cell *p1 = (cell *) malloc(sizeof(cell));p1->key=35;p1->next = p->next ;p->next = p1 ; |
想要删除元素37的算法是:
1234 | p=find(37);CELL *p1 =p->next;p->next = p1->next ;free(p1); |
我想这些算法大家都应该是耳熟能详了,对于这样一个链表,查找、删除、插入一个元素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(n)。
*********************我是分割线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好,下面我们正式开始介绍跳表。跳表是个概率性数据结构,可以被看作是二叉树的一个变种。跳表是由William Pugh在1990年发明的。它是一种用户维护有序元素的数据结构。
跳表的构造过程是:1、给定一个有序的链表。2、选择连表中最大和最小的元素,然后从其他元素中按照一定算法随即选出一些元素,将这些元素组成有序链表。这个新的链表称为一层,原链表称为其下一层。3、为刚选出的每个元素添加一个指针域,这个指针指向下一层中值同自己相等的元素。Top指针指向该层首元素4、重复2、3步,直到不再能选择出除最大最小元素以外的元素。
一个跳表,应该具有以下特征:
- 一个跳表应该有几个层(level)组成;
- 跳表的第一层包含所有的元素;
- 每一层都是一个有序的链表;
- 如果元素x出现在第i层,则所有比i小的层都包含x;
- 第i层的元素通过一个down指针指向下一层拥有相同值的元素;
- 在每一层中,-1和1两个元素都出现(分别表示INT_MIN和INT_MAX);
- Top指针指向最高层的第一个元素。
让我们用一个跳表来重新构建文章开头的有序链表:
通过图我们可以看出,整个跳表分为三层,每一层都是一个有序链表,第一层包含所有的元素。top指针指向最高层的-1元素,较高层的元素都能在较低的层里找到,并且较高层的元素含有一个指针指向下一层值相同的元素。上面的特征和图基本就给出了一个跳表的定义和结构。至于哪些元素应该再更高一层中保留,我们会在下面叙述。
在结构清晰之后,我们需要明白的是跳表为什么要这样设计?这么存储的好处是什么呢?让我们通过对跳表操作来寻找答案。
首先是查找操作。在跳表中查找一个元素x的算法如下:
123456 | p=topWhile(1){ while (p->next->key < x ) p=p->next; If (p->down == NULL ) return p->next p=p->down ;} |
接着是插入算法。假设要插入一个元素“119”,我们设定需要插入该元素的层数为“k”(即我们需要在所有的[1,k]范围内的层里都插入元素。k的值我们会在下文中叙述),则插入算法是:
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 | int insert(val x){ int i; int j = n; //n是当前表所拥有的level数 cell *p[k]; //指针数组,用来保存每一层要插入元素的前驱 cell *p1; p1 = top->next; while(p1){ while(p1->next->val < x) p1=p1->next; if(j <= k){ p[j-1] = p1; //保存每一层的指针 p1 = p1->down; //指向下一层 j--; } } //下面的代码是将x插入到各层 for (i = 0; i |
最后是删除操作。删除一个元素x,如果x被删除后某层只剩下头尾两个节点,则删除这一层。具体算法如下:
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 | int delete(val x){ int i = n; //n表示当前总层数 cell *p, *p1; p = top; while(n>0){ while(p->next->val < x) p=p->next; if(p->next->val == x){ //假如当前层存在节点x,删除 if(p = top && p->next->next->val == INT_MAX){ //该层之存在一个节点 top = p->down; free(p->next->next); free(p->next); free(p); p = top; } else{ p1 = p->next; p->next = p1->next; free(p1); } } p = p->down; n--; }} |
好了,我们可以看到,无论查找、插入、删除,跳表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(lgn)!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引入跳表。
最后,让我们来阐述哪些元素应该在上一层保留,以及插入操作时确定插入元素的层数k。
哪些元素应该在高层保留,是随机决定的。具体算法如下:- 我们假定一个函数rand(),随机返回1或者0
- 假设元素i最多在第k层保留
- k的值由程式“ while(rand()) k++;”来决定
看明白了么?也就是从第一层随机选出一些元素放到第二层,再从第二层随机选出元素放到第三层,以此类推,知道没有元素再被选出。插入操作时被插入元素的层数也是这么得来的。